笔趣阁
笔趣阁 > 我在四合院有个家 > 第二百五十七章 大傻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百五十七章 大傻帽

  我在四合院有个家

周济民直接拍板,莫思颖她们没有意见,接下来的研发方向就基本确定了。


从联网实验室离开,周济民便又前往中科玻璃材料实验室,嗯,今天有得忙了。


一九六五年一月,上半个月基本上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白天都很少见到人影,甚至有好几天,连午饭都没回家吃呢。


直到月中这天下午,周济民这才返回家里。


被喊过来帮忙带孩子的杨夫人,看到他这么早下班,都好奇地询问,“忙完了?”


“嗯,暂时是忙完了,伯母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要不是杨夫人帮忙,丁秋楠只能请假了。


最近黄小花还是挺忙的,结婚看似没有什么需要准备的,但婚房布置、请帖等,零零散散的聚一起,就不算少了。


而晓婉和晓静两个小娃娃,才半岁多一点,目前还不怎么会爬呢,加上周晓白和两碗粥,家里是一刻不得闲。


“说什么呢?又跟我讲这些客气话,以后可不许再说了。”


抱着晓婉的杨夫人,脸上的褶子都多了不少,周济民连连表示自己错了。


“那我去准备晚饭,对了,老杨今晚有空吗?我跟他喝一杯。”


“那我可不知道了。”


见杨夫人口不对心的话,周济民笑了笑,扭头让鲁靖元开车,他便出门去了。


来到老杨所在的衙门,一问工作人员才知道,老杨下基层了。


“嘿,正好,我也去看看。”


一听这个,周济民倒是来了兴致,吩咐鲁靖元再回一趟家里,然后从库房里搬东西。


刚从外面回来的黄小花,看到这一幕,还以为有人偷东西呢。


“周大哥,你搬这么多东西去哪里呀?”


“积点阴德,没看着了,帮忙搬呀。”


“哦哦,好的,南易,你快一起来帮忙搬。”


听到黄小花的话,周济民倒是回头看了小两口一眼,嘿,黄小花都知道使唤人了呀。


进步挺快的嘛。


从家里搬了不少东西,鲁靖元他们回去库房搬的时候,周济民又从空间里加了不少吃的和用的。


这么冷的天气,最要紧的还是吃和床的这两样。


装好货物之后,周济民便吩咐道。


“鲁哥,你开另外一辆车,我们一起出发。”


鲁靖元点点头,默不吭声地上了另外一辆车。


倒后镜里,黄小花和南易两人站在门口,后者感慨万千:周大哥确实很一般啊。


黄小花骄傲不已,轻哼了一声,道:“那还用你说?周大哥可是做大事的人,走吧,我们回去做晚饭。”


南易闻言,心里吃味不已,但旋即又嘴角微微翘了起来。


因为黄小花把她的小手,放到他大手上,十只并拢,握得很用力。


京郊三十多公里外的一处普通合作社,老杨正在一家小型矿场走访。


矿场是新开没几年的,但最近产量越来越少,上报之后,刚巧被老杨看到了,忍不住技痒,就跑来看看。


他本身就是技术出身,对矿产、钢铁等行业有很深的感情。


以前他还是轧钢厂厂长的时候,就没少逛矿场。


但今天来这儿,还是被震撼到了。


矿工都很瘦,也很黑。


但,矿工的孩子们也一样黑瘦,这就很奇怪了。


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孩子们也都会跟帮忙捡矿,每天干的活,都能达到大人的一半或者五分之三工作量了。


老杨还以为是合作社的管理层问题,于是便去了合作社那边。


走进去一看,合作社的地板还是黄泥土,凹凸不平也就算了,关键坑坑洼洼的地方,还有水。


外面大雪天,屋里只有一盆炭火。


那些木炭看着就知道是自家烧制的木碳渣,还有烟味。


导致老杨刚进来,就被呛了好几口。


就这情况,不用问也知道合作社过得不行。


在老杨蹲在火盆前,跟几位合作社老人聊天的时候,门外那边,两辆轿车停靠了过来。


附近不少小屁孩都闻风追了出来,有几个孩子还穿着破旧有洞的解放鞋,刷洗得很干净,但却可以看到冻得淤青的脚指头。


周济民和鲁靖元两人刚下车,就连忙把孩子招到面前,撑起太阳伞,拿出了火盆。


现在天气都很冷,周济民每次出门的时候,都会端着一个特制的火盆出门。


没法子,就算他不怕冷,也得装装样子。


何况今天是下基层,更是早早准备好了火盆。


“穿这对鞋子吧,还有这些衣服,都披上。”


尽管周济民拿出来的鞋子和衣服,都不是很新的那种,但**成新的衣服,在这些孩子眼中,就跟新衣服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他们都不敢去接。


但也没有走开,就杵在火盆旁边,眼里写满了渴望,却又很客气的不想要。


这里的动静,把屋里的老杨、老人家等人给吸引了出来。


“济民,你怎么来这里了?”


老杨看到周济民的时候,满脸惊讶。


后者笑着说道,“这不是去你单位找你嘛,没想到你来这儿了,我就想着下大雪,这儿肯定缺衣服缺吃的,就送了一些过来。”


“老人家,你们哪位是合作社的社长?”


其中一位白头发白胡子老人家,恭敬而谦卑地点了点头,便听周济民说道:


“我是代这位杨同志来给你们合作社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物资,嗯,一些食物和衣服,能麻烦老同志您帮忙一下,我们把这些物资发下去。”


老人家顿时激动不已,但还是看向了老杨。


后者沉吟片刻,最终还是点头了。


刚才他已经大概了解到这处合作社的大致情况了,穷是最突出的特点。


之前几年,还能挖出不少矿,合作社的日子不算困难。


但最近这一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每况愈下,已经让合作社入不敷出了,情况变得非常严重。


跟其他合作社不同,这个合作社的命根子就是矿场。


但现在矿场已经成这样了,解决办法又不是一时三刻能解决的,对于周济民提供的物资,老社长是很想接受的。


见老杨点头了,老社长大喜,连忙带着周济民和鲁靖元开始一家家派发下去。


老杨和他的警卫员也跟着一起,合作社的小屁孩们,顿时高兴坏了。


特别是那些半大小子,这才敢从周济民手中接过那些衣服和鞋子,没等后者把食物给他们,他们已经一熘烟儿跑了。


周济民和鲁靖元两人都一阵失笑,老社长却是冲着那几个半大小子,笑骂了几句。


听老社长的口气,中气十足呢,可不太像是白发老人的样子,说是五六十岁,都有人信。


不过,这个时代的人,很多五十六岁,看起来跟七八十岁一样,老得快。


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


在老社长等人的带领下,周济民等人拿着食物和衣服,走向每家每户。


很多家庭都过得很艰苦,主要的问题就是孩子多。


越是贫苦的家庭,孩子越多。


特别向现在周济民去的这一家,总共八间并排连着的房子,是一个四十七人的大家庭。


换句话说,八间房就要住下这四十七人,每间房住五六人。


大家长是一位五十岁出头的光头老人,满脸褶子,很瘦很黑,但身体看着还算硬朗。


听老社长说,这家人有七个孩子,以前因为二战,走了两个孩子,还剩下五个孩子。


就这五个孩子,都能开枝散叶,形成了现在这个大家庭。


听老社长微微欣喜的感慨,周济民又看了看面带欣喜的光头老人,心里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五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娶媳妇生孙子了,并且还都是多子多福那种。


能生是好事,问题这家那么穷,以后怎么过生活?


还有好几个嗷嗷待哺的小宝宝,看着跟晓婉晓静差不多大,唉,孩子真苦。


正当周济民将手里的食物拿给光头老人的时候,不远处传来了鬼哭狼嚎声。


风雪声中,狼嚎声还能传过来,可想而知,这孩子得哭得有多么凄惨。


老社长等人暗道坏了,旷工的脾气都不太好,听声音就知道是刚才那几个半大小子的哭声。


没一会儿的功夫,几位家长就拎着他们的孩子,手里还提着棍子,满脸凶煞且气急败坏地来到老社长等人面前:


“社长,我家孩子没教好,拿了别人家的衣服和鞋子,我现在物归原主,要打要罚,你请便吧。”


“你混蛋啊,大冷天打什么孩子?”老社长鼻子都气歪了,直接从对方手里抢走衣服,然后披在孩子身上。


嘴里还骂咧咧,说那位家长大傻帽,自己儿子的话都不信,你还能信什么?


没成想,这位家长的思路还贼清晰,振振有词地说道:


“我王二柱就算不识字,但也不是大傻帽,哪里会有人给我孩子送衣服鞋子?怕不是不怀好意吧?”


旁边老杨的警卫员、鲁靖元等人,差点没笑出来,这个大傻帽就是周济民啊。


老杨的脸色顿时不太好,反倒是周济民丝毫不受影响。


因为后者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了,做善事嘛,哪有那么简单?


要不然他刚才也不会打着老杨的旗号,还咨询老社长了。


如果是他自己一个人,那肯定不会这么干。


被误会事小,被唾骂、扫地轰出去,才是心寒啊。


没等老社长骂出口,光头老人的三儿子就在一旁说道:


“王二柱你这个大傻帽,你看清楚旁边这两位同志,他们可是京城来的大人物,人家可是真正的做好事,哪像你,心思龌龊!”


“呸,老子羞于你同村。”


“仨麻子,你骂谁呢?”


王二柱顿时气坏了,没等冲过去跟仨麻子开战,老社长就开口了。


“都给我消停点,想气死我是吧?”


这下,王二柱才停了下来。


很快,老社长就把情况解释了一下,临到末尾,还骂了王二柱等几位家长好几句。


这时候,大家都知道是误会了。


“这位杨同志,我就不说了,这位周同志可是北大教授,睁大你们的狗眼看清楚了,你们全部人加起来的智商还不够人家的一个手指头呢……”


老社长的这番夸奖,周济民听着都脸红了。


这形容词,也真是没谁了。


但也说明了这位老社长,嗯,文化水平也一般。


爱看热闹的村民们,都围在附近。


就算下雪天,也挡不住他们看热闹的脚步。


那些大媳妇小姑娘,听到老社长的话,看向周济民的眼神都是布灵布灵的。


要是眼神能吃人,周济民已经连皮带骨被她们给吞进肚子里去了。


“老杨,走吧,早点儿派完早点回家。”


周济民无语地摇摇头,这闹剧也该结束了。


老杨点点头,吩咐警卫员加快速度。


接下来,速度变得更快了。


两车物资,听起来不少,分出去后,就看不到了。


合作社那多人,又能分得了多少呢?


下雪天,傍晚的天空,黑得更快。


等周济民他们到家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就这,小屁孩她们也才刚放学到家没多久,小金鱼她们更是才到家呢。


“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


刚进屋,老杨一开口,周清娴她们的笑脸瞬间凝固了。


哪有见面就问成绩的呀?


“小娴,不许这么没礼貌,我平时怎么教你们的?”


周济民连忙呵斥道,小屁孩们这才不情愿地挤出笑脸,给了一个万金油的回答:还行!


大人们都笑了,杨夫人连说这几个孩子聪明。


黄小花和南易已经把晚饭做好了,现在就等丁秋楠她们了。


今晚这顿饭,人也不少。


老杨心情很不错,连着喝了好几杯酒。


但喝着喝着,他就叹了一口气,说起了下午在那个合作社了解到的情况。


京郊附近,根本没什么大矿场,那个合作社的情况,十分正常。


能挖这么几年,已经非常不错了。


“济民,你脑瓜子聪明,你说他们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听到老杨的话,周济民直接翻了个白眼:


“我自己的事都操心不过来,我还能操心那边的事?我哪知道?”


“就当闲聊嘛。”


杨夫人闻言,却是给老杨一个白眼:“你这不是强人所难嘛?孩子明显不乐意帮忙,你怎么还要强求呢?”


“而且就你刚才说的这件事,不是有政府吗?这也不是你该管的事啊?”


不得不说,杨夫人这就是旁观者清,一针见血,点到为止。


这个话题就此戛然而止了!


沉吟片刻,周济民道:


“其实想要救这个合作社不难,关键是他们愿不愿意改变。”


一听此话,老杨顿时激动了,连忙追问,如何解决?


大家顿时都竖起耳朵,认真听了起来。


甚至,正在说话的周清娴她们,都被丁秋楠给喊停了。


合作社那边的地,不适合耕种,想要改良土壤,困难重重。


既然无法种地,那么只能发展其他经济了。


矿场已经走到尽头,矿工的未来,自然是不能全靠政府来养着。


搬去其他地方,也不现实。


搞养殖业也一样,不在考虑范围内。


但是,建一个家用农具厂,却是问题不大。


而且工厂建立之后,那些矿工可以直接安排进工厂当工人。


自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合格的工人,但工厂肯定有不少工作岗位,必然需要不少苦力的工作。


提起农具厂,老杨顿时来劲儿了,这是他的专业啊。


“那济民你认为应该造什么农具?”


全国的国营农机公司,不要太多,这一行不是那么混的。


其次,如何申请,拿到审批手续,生产资料,以及销售渠道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不老小。


计划经济时代嘛,很多任务都是定下来的,每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需要微调便可。


“低端科技,他们肯定玩不来,那就玩点高端的,这样的话,才有竞争力。”


众人顿时呆滞住了,丁秋楠更是忍不住插嘴道:


“济民你是不是嘴瓢说反了?”


周清娴她们这些小屁孩也点头表示赞同,爸爸肯定是说反了。


然而,周济民却是呵呵一笑,道:


“我当然没有说反,你们也没有听错,就是要玩高端的农具,不玩低端玩意儿。”


高端农具,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就是很普通的烧油耕田犁地的机器。


这种农机,技术含量不算很高,但还得看细分市场。


纵观全世界农业的机械化进程,拖拉机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并且,不管是大型拖拉机还是小型拖拉机,在全世界农业中的销售数量也是所有农机中的蓝波万。


因此,周济民提出的高端农具,其实就是拖拉机。


“拖拉机?”


听他说出这个机器的名字,有人陌生,有人很熟悉。


老杨脸上满是失望,身为前轧钢厂厂长,虽然他平时很少接触农业,但还是知道拖拉机的。


建国初期,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早在一五时期的156个项目中,就有洛阳第一拖拉机厂。


这个工厂在一九五五年动工,一九五八年生产出内地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


到了现在,全国各地的拖拉机工厂,有将近二十座之多。


并且基本实现了小到10多马力,大到80马力各种功率段,以及履带式、轮式和手扶式各种型号全覆盖生产的拖拉机。


因此,周济民说的这个拖拉机,压根没有竞争力啊。


还谈什么高科技呢?


ps:求票,谢谢大家!上一章


目录书签回书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uss.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uss.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