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明鹿鼎记 > 【0935 曹文诏的证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0935 曹文诏的证明】

  明鹿鼎记

因为韦爵爷的关系,原本历史中的柳河之战肯定是不会再回来了。


但是,历史兜兜转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没有了柳河之战,韦爵爷却在不经意间让曹文诏这一小股骑兵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曹文诏可以证明关宁铁骑的战斗力一次。


而且这一次的证明机会很不错,蒙古人,建奴,宝军,加上大明边军,四方面的人马都将在一个战场上作战,一战获胜,便可以名扬天下!


实际上,曹文诏出关是有一定的私心的,感激韦爵爷的知遇之恩,给了他们不少马匹和银子,粮草,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曹文诏想在关外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证明大明边军也是有能打的jūn_duì 的。


实际上,曹文诏这一路小股人马,也的确是大明边军当中,包括蓟州军,包括辽东军,精锐中的精锐,说是最精锐的一路人马也不为过。


关宁军这个概念其实是不准确的,自广宁丢失,明朝关外只剩下了山海关。


孙承宗督师期间,具有了关上,关外的概念,最后以袁崇焕划分关外信地为始,那时候,才算具有了关—宁这个概念,关宁这个词第一次被联用是在天启六年,


那么之前王在晋,孙承宗的jūn_duì ,究竟做怎样一个名字。


实际上在后世,大部分人认为关宁铁骑是指吴三桂的人马。


《明季北略》记载吴三桂的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


而夷丁突骑数千,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


《明季北略》对于吴三桂的兵力是不是夸张了且不讨论,“夷丁突骑”显然是少数民族,最大可能是蒙古人。


那么明朝后期的精锐铁骑,真的要依赖异族来组建吗?


但把“关宁铁骑”视作对明王朝末期关宁军中精锐骑兵部队的一个泛指的话,其中大部分还是汉人。


“夷丁突骑”,只是关宁铁骑的一部分。


按《顷见新略》说法,“奴步善腾山短战,马兵弱。叶赫马兵最悍,步兵弱。故奴畏北骑,北畏奴步”,建州女真以步兵见长,骑兵实力甚至不如叶赫。


在后来与明作战中,建州主要使用的还是骑马步兵战法。


而明王朝后期虽然骑兵数量不多,质量却很可观。


明代马铠覆盖面积下降,更注重骑兵的机动性。


由于九边对抗蒙古人的需要,骑兵比例大为上升。相比两宋和元初常使用的全覆盖式马铠,明代重骑兵基本都是半具装,而同时具备骑射能力,很多人还装备了火器。


明代也有覆盖比例较大的马铠,但很少。


在元初,蒙古骑兵也多有使用全覆盖马铠者,但明军骑兵比起蒙古人又更重视格斗,擅长骑枪冲锋。


但入明之后,火器同样有破阵作用,且明朝的敌人中使用步兵方阵的较少。


从壬辰战争的情况来看,使用半覆盖马铠的重骑兵,冲击日军这样质量较低的步兵方阵,穿透力、破坏性依然可观。


由于蒙古人的马匹数量优势,能够快速聚集优势兵力犯边,迫使明军骑兵必须具备以寡击众的能力。


明军骑兵训练时重视夹枪冲击的训练,《武艺图谱通志》载:“柄长十五尺,其法初出马。右手执辔。左腋挟枪。作新月上天势。右手执前。左手执后。高擧过额。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左后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后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前一刺。仍作弄枪。右内挥一次。左内挥一次。如是者无定数。”


显然,集群持枪冲锋的明军骑兵,其势如枪山密林,森森而至,能令偏向于机动作战,不擅长打硬仗的蒙古人恐惧。


嘉靖十三年,1534年二月,总兵王效以800精骑击退万余蒙古人,类似的战绩在明朝历史上不胜枚举。


大将马芳甚至多次率精骑深入蒙古高原,击败蒙人优势兵力,甚至俺答汗本人。


由此可见,明军骑兵的决死突击战术是很有效的。


而辽东军、关宁军中既有大量精锐家丁骑兵,也有享受朝廷财政倾斜的常规骑兵部队,其骑兵战斗力应当是可观的。


其中虽然有一部分蒙古人,绝大多数还是汉人。


那么,明军骑兵对建州作战表现如何呢?


按《明史·贺世贤传》:世贤驻叆阳,闻变,疾驰出塞,得首功百五十有四级,进副总兵,铁岭被围,世贤驰援,城已破,邀获首功百余级。泰昌元年九月连战灰山、抚安堡,获首功二百有奇。


贺世贤数次以小规模的骑兵部队发起突击,击败后金,史称“数角斗有功”,显然这些战绩是通过近战格斗获得的,且其中一些战斗对手很可能是努尔哈赤本人。


贺世贤斩首接近500,而斩首往往少于实际歼敌,歼灭女真人当在千人以上。


虽然建州步兵善战,但贺世贤的战法以突袭为主,建州步兵未必能成列对抗。


如铁岭之战,应当是趁建州军刚刚攻破铁岭,突然从背后袭击,以强悍的冲击力斩杀敌军。


由于明军重骑兵使用半覆盖马铠,负载较轻,反而利于在作战后快速脱离。


广渠门之战时,袁崇焕率领9000名关宁军精锐骑兵疾驰至京师,以下马作战为主的方式打退至少一万以上的后金兵,则证明关宁军精锐骑兵的步战能力也可圈可点。


由此可见,虽然没有全覆盖的马铠,但“关宁铁骑”应当是一支类似唐朝重骑兵的部队,既能骑射,更强于格斗,其决死冲锋威力甚大,下马步战战力亦可观。


在松锦大战后,吴三桂以较少的兵力和资源,仍能坚守宁远两年,多次挫败满洲的进攻,也显示出“夷丁突骑”作为关宁铁骑的余晖,战斗力是可观的。


不过,明末极为腐败,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加上内忧外患,关宁铁骑在内的精锐骑兵虽然强悍善战,但实际战兵数量终究有限。


而军事化运转的建州,在步、骑、炮的配置上则全面均衡。


加上中枢指挥的失误,明王朝仍然对后金往往战败。


但即便如此,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时候后金甚至未能拿下宁远,是吴三桂主动放弃宁远入驻山海关。


由此而论,虽然“关宁铁骑”在编织上并不存在,但关宁骑兵确是明末的强兵。


可再强的兵,没钱,也没人好好用,又能如何呢?


曹文诏这一路,不管是步军还是骑兵,都装备了三眼铳。


步军几个人一支,骑兵人手一支。


这在明军边军当中都属于顶级装备了。


否则即便是三眼铳,也不会装备这么多。


这都是因为韦宝除了钱的缘故。


其他的蓟辽边军也有三眼铳,养不起,没有那么多。


主要是没有那么多的火葯。


曹文诏有了银子,便向蓟辽督师府的营造处多花了一些钱,多弄了一些火葯,索性就将附近几座军营的友军的三眼铳都借过来了,因此装备不错。


明朝三眼火铳,在当初关宁铁骑抗倭援朝,硬刚八旗用的就是这个。


冲锋的时候连开三枪,近身的时候换个握法就是一把狼牙棒,非常牛叉的装备。


宁锦和广渠门之战,满桂赵率教祖大寿等人至少表现比起其他明朝正规军强多了,比如后来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等等。


按照历史记载,和后金对阵还能不败的明朝正规军,也就是袁崇焕时期,洪承畴松锦大战前期算,后期被打崩了。


袁崇焕算是很厉害的角色,如果还是袁崇焕镇守辽东,皇太极不会再有机会入关。


崇祯二年,皇太极的冒险入关也是皇太极的一次战略尝试,如果崇祯不瞎操作,皇太极能平安回去都是天佑了。


所以明军边军是不弱的,也有骑兵,骑兵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精锐,几千人是能凑出来的。


按照习惯上古代的划分是1840年之前算古代,之后算近代。


韦宝觉得在华夏古代,综合实力最强的jūn_duì 无疑是明军,不但禁军三大营之一神机营是全火器装备,就算在之前的常规战争中,火器也广泛的应用到了明军战斗中。


明军的建制是“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从短的手铳到重炮一应俱全,甚至早都不用的战车都被拉出来,与火器配合,类似于原始步兵车、小坦克,小装甲车,比如什么先锋霹雳车等等。


各类火器、战车名字太多,《明史.志六十八.兵四.火器》当中就记载了各种玄妙的武器。


比如天顺年间发明了一下发九发的手持小喀秋莎九龙筒、总督军务翁万达制造的,现在已经被渥太华公约禁止使用的“三出连珠、百出先锋、铁捧雷飞,俱便用。mǔ_zǐ 火兽、布地雷砲,止可夜劫营。”


这样碉堡的地雷,还有御史张鐸进献的十眼铜砲、四眼铁枪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不会造的武器。


在战术上,朱元璋干儿子沐英在扫平叛军的过程中发明了类似于百年后织田信长的“三段击”的战术。


“英选骑三万驰救,置火炮劲弩为三行。”《明史.沐英传》当中有记载。


后来朱棣征漠北的“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战术。


加上后来明军又朝老外购买了“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


天启中,被授予大将军号,遣官祀之。


牛叉大炮,成立了史上第一支有建制的炮兵。


在步兵上,明朝属于比较积弱的了,但是前期十个月朱元璋就能把元朝打出北京,说明步兵也差不到哪去。


而且后来的俞家军,戚家军也相当威猛。


明朝之所以强大,骑兵是功不可没的,按说元朝骑兵起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不照样被常遇春徐达蓝玉等追着满世界跑。


后期的关宁铁骑也照样把八旗军打的没脾气。


终明朝到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挂东南枝之前,关宁锦防线未被攻破,南下统一也多为关宁锦名将。


大明不光是步军和骑兵厉害,海军也很牛,之前的朝代最多是在江河里面打一打的小水军,明朝那真是历史上唯一有海军建制的古代,清朝后期算近代。


而且,大明的海军也是唯一在出海作战的jūn_duì ,就算是后世的海军也没说出国去打个谁,咱明朝的太监就做到的。


一下西洋,剿灭海盗陈祖义,这都不算本事。


三下西洋,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郑和在回城的时候,他五万人准备袭击,结果被郑和两千人击败,然后抓回京城审判,咱当年就是有这个实力。


四下西洋,把苏门答腊国王苏干剌抓住,送回京城杀了。


四方来朝不是礼仪弄出来的,而是实打实靠炫耀武力打出来的。


不光什么年代,不会打仗,就不能获得别人的敬畏。


从这以后,周边那些小国再没说敢跟明朝的海军叫板的了。


大明海军跟荷兰打料罗湾海战,跟日本打的露梁海战,跟葡萄牙、小本子走马溪、九山大洋海战,跟越南的富良江海战、神投海之战,跟清朝的厦门海战,就是苟延残喘时期跟荷兰的彭湖海战,都没打输过,创造不败战绩。


明军还有强大的谍报机关给军事行动做重要的支撑,锦衣卫在壬辰战争中,大量的收集小本子军情报,包括在小本子国内都有锦衣卫的情报机关的在活动,这也是前朝罕见的。


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竟然派了“貌颇魁梧,才亦倜傥”的人去做间谍。


日本人当时超矮的,这样的人去了不就被发现了。


至于强大的明军为什么会败给八旗军,偶然的因素太多,万历三大征掏空明朝经济,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朝野疲敝,天灾连绵,施政有误,民不聊生,用人失察,妄自尊大,满洲兴起。


关内战争很多都是老明军打新明军,南明众政权内耗也把复国希望掩埋。


若是单说明军精锐对阵满洲八旗,后者几乎是没什么机会的。


从当时皇太极写给崇祯的书信来看,他们只是想抢点东西,并没有想把明朝怎么样。


所以,明军的建制有步兵,戚家军等。


有骑兵,李成梁部。


有炮兵,如神机营。


有特工,锦衣卫。


有工兵,从朱元璋开国一直到最后,工兵部队在守城过程中发挥了巨大贡献。


有特种部队,如关宁铁骑等。


有不败的海军,能够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想打谁打谁,想灭谁灭谁,不听话就换大佬。


当时是没空军,不然估计明朝也得弄个空军出来。


最重要的是,明朝皇帝都相当尚武,上到朱元璋下到崇祯,没有怕死的,明朝皇帝亲征也是最多的。


而且都是去最前线,抡刀就上,还有实际杀敌的,明武宗就曾经上阵杀敌二人,史上也罕有。


而且,由于中国地势影响,北打南,顺势而下,南打北,唯一的统一,就是明军创造的。


韦宝认为在历史上比较军力不能纵向比,秦朝jūn_duì 再猛,也打不过北府兵,北府兵再厉害,见了秦王府的照样得跪,秦王府的要是跟元军打会哭,元军见了蓝玉也是夹紧马肚子跑,明朝海军再牛逼,我也不信他能打的过北洋水师。


所以横向比较当时世界,会比较公平。


秦军统一全国一个是商鞅变法让秦军的士气增加,后勤保障充足,二是秦军兵器上有一定优势,三是依靠函谷关地势,四是破六国联盟,让诸侯以丰腴之地赂秦。


当时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也是相当强大的,但是赵国北有胡人侵扰,南有诸侯撩拨,西面还得跟秦国长期对立,又无关可守,国土一马平川。


试想当时如果秦赵换位,那么赵国统一全国的几率并不比秦国少。


赵国在地形劣势的情况下抵挡秦国多年,最后的溃败也是内部原因。


所以,秦军统一全国,有很大外在因素的影响。


过秦论和六国论都讲到,六国溃败不是兵不如人,而是其他因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秦朝行军的奖罚制度,后朝各代也一直沿袭,例如明史满桂传里写:“军令,获敌首一,予一官,否则赉白金五十。桂屡得金,不受职”


就是说,你获得一个首级,要么官升一级,要么给白银50两,他每次都选钱,不选官职。


就算在当时的战国,赵国也有一套自己的军事赏罚制度,分为:赏、军功爵和官职升迁三种。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uss.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uss.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